七天博大文化视野(2月26日)

【文化杂谈】 “让人活”的权力与“使人活”的技术 ——现代个体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下) 步虚 现代民族国家有着不同的治理方式,其特点是“重生轻死”。如果说君主的权力是生死予夺,即“使人死”或“让人活”;那么,由于国家合法性的来源从君主本人转向了民族,国家所掌握的就是“使人活”和“让人死”的权力或者说治理技术。这里,“使”一词是一种主动性的动词,它代表着权力积极实施的对象。在君主国家里,君主的权力实施就是夺人性命,即在杀人的时候才表现出主动性。而让人死或生的“让”包含有“放任”、“不干预”的意思,即权力并不会积极涉足其中,或者说,权力对“生”或“死”现象和活动的不管或放任。在君主国家中,普通人如何生活,实际上并不在君主的直接权力的管辖范围之内。与之相对应,现代民族国家治理的核心不再随意地处死人,即“使人死”,而是将权力作用的重心转向人(普通国民)的生活,即“使人活”。这种权力运作技术将人的生命视作生产性的、待发掘的力量,其目的是驯服人、规范人的生活而使其成为有用的生命。 福柯所指认的现代民族国家治理中的“使人活”的技术,是一种“驯服人、规范人的生活而使其成为有用的生命”的权力。那么,这种权力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呢?在福柯看来,“使人活”的关键,在于让传统上作为整体出现的群体分解为个体,进而通过规则、规范、法律和原则对这些个体施以规训和督治。在君主国家,人们的生活实际上不是孤立的,人们仍然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而形成一个个社群,他们参与政治的行为实际上与整个社群密切相关。个体并不能简单地从社群中独立出来,而他们的活动总是代表某个家族、某个行会、某个城市。但是,民族国家或现代治理技术的出现,让传统的血缘、地缘、业缘的结群方式变得十分次要,群体被“使人活”的过程及其技术分割成一个个独立个体,而每一个体都是在统一的权力机制之下被督治、被规训、被管理。 新的权力运作方式的出现,政治治理的机制和技术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革,政治权力作用的对象从家族、行会、城市变成了个体。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个体”并不是今天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个性丰富多样的个体或福柯笔下的“个体复多”(multiplicité des individus),而是被政治权力规训、合符一定规范和秩序的“个体”,其独立的存在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这是一种建立在现代人口统计学上的抽象概念,每一个“个体”,或者说每一个具体的人都可以被还原为一个数字上的“一”,也就是说,符合一定治理规范的“一”,作为人口统计项而存在的“一”。在福柯的理解中,人口统计学完成了传统社会两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将传统的社群分裂为独立的单元性个体,个体成为“使人活”的生命权力关注的对象;(2)通过对个体的规训、督治、管制,避免让个体变成“个体复多”,而是变成有序治理的对象。这就是为什么福柯认为人口统计学是生命政治诞生的根源,因为一旦传统的社群分裂为个体,这些个体就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治理的基石。而生命政治的治理技术就是对个体的规训。 在《规训与惩罚》的最后部分,福柯谈到了现代“监狱”的诞生,他发现边沁的圆形的全景敞视监狱产生另一种规训体制,这种规训体制将“不正常的人”(即罪犯)变成可以回归社会的正常人。福柯发现,这种规训体制并不是监狱独有的体制,在整个社会中已经形成了这种特殊的“监狱体制”。用他的话说就是:监狱机构已成为我们社会的主要功能之一。规训已经是一种现代社会下的常规化的操作,现代监狱和现代精神病院所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在某种“法官”的规范权力的裁决下,或者说在他们全景敞视的督视权力下,所有个体被迫翦除了自己的异端行为,从而转化为一种规范的行为。 在规训体制下,所有人都按照一种规范化的模式来生产自己,成为权力督视下的正常个体。通过规训技术,每一个体自觉地从身体上生产出符合现代国家规范的自己(个体性),成为顺从现代社会治理的对象。“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制造受规训的个人。这种处于中心位置的并被统一起来的人性是复杂的权力关系的效果和工具,是受制于多种‘监禁’机制的肉体和力量,是本身就包含着这种战略的诸种因素的话语的对象。”简而言之,在福柯那里,将人带入现代社会的不是思想观念的启蒙,而是身体的规训。这也就是西方现代型个体生产的奥秘之一。2021-02-07   【诗文春天】 借书 谭文春 小时候家贫,喜欢读书,少钱买书,一般都是借阅的多。一本好书,互相传阅,交流心得,其乐融融,趣味无穷,既获得了切磋的快感,也增强了读书的愉悦。那种群体读书、群体交流的氛围,真的是赏心乐事,可惜如今已经不复存在。现在多数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读书,手握一卷的人难得一见,也失去了传阅之乐,没有了聚集交流讨论之趣。 我一直认为,读书还是要纸质书才好,所以有了工资后我经常买书。一本纸质书,读久了会生出感情,爱不释手。即使磨损,上面也因为有我滑润的手泽,倍感珍惜。像一个朝夕相伴的老友,不忍分离,越旧越弥足珍贵! 只是纸质书的借阅有个麻烦,借给别人之后自己就读不成了,要等到还回来才行,但这个期待有时候非常渺茫!借书最怕不还。我对借书不还的人深恶痛绝,觉得这太可耻了。小时候攒上好久的零花钱,买一本小人儿书(连环画),第一件事就是在书的扉页写上自己的名字,证明这书是我的。然后再在封面的背后写上这样一句切口(咒语):“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了不还,全家死完!”怕别人借了不还自己,所以要严肃郑重地提醒一下。现在回想起这种孩子气的话,不禁莞尔。 其实有这样做法的人不止我一个,也并非自今日始。唐朝杜暹先生的藏书甚丰,怕所借非人,每卷书后都亲题这样的话:“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卖及借人为不孝。”教诲谆谆,劝意拳拳。把惜书上升到孝道,足以证明主人爱书之情真意切!在经历过“借书容易讨书难”的我读来,字里行间理解到的是这位先贤的一丝无奈,如果不是对借书于人完全是拒绝的,是断然不会将此事提升到“不孝”的地步!台湾作家三毛也曾经调侃过借书的人,她说:“书与牙刷都不能外借,要借就借牙刷。”这个调侃也能够阻挡别人来借书了吧?还有人义正辞严地直接拒绝:“书与老婆不借!”看你好意思再开口?可是上述方法,都阻挡不了借书的赖皮和不还的恶习,所以生猛如虎的柏杨先生曾经专门写了一篇大作吐槽此事,标题还用了一句骇人听闻的咒语,以雄狮立于高峰的气势仰天怒吼曰——《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期待振聋发聩,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 但凡此种种,收效甚微。脸皮厚的照借不误,记性差的依旧不还,品行坏的占为己有,主人盼书回归如同望夫石一般,时时思念,日日落空,徒呼奈何!有时候把我逼急了,就会亲自上门讨书。有一次在熟人家中,居然发现三四本我买的书,而且时间久远,起码十年以上了。重新握卷,不啻重执久别重逢的故人手,放在掌心来回摩挲,心中一片温暖。 另外一个朋友,跟我一样,爱书如子,惜书如命。他对借书不还,有另一种看法。他说,借书不还我还能忍受,说明你有读书的意识,即使不读,只要好好保管也行。他最怕看见有人在书里乱写乱画,真是焚琴煮鹤不可原谅!早年间,有人借阅他的一本书,还回来后,发现书里画了无数的猫狗鱼虫,甚至还有烟蒂灼烧的洞洞,真是糟蹋啊!心痛不已。所以,以后凡是有人来借阅他的书,坚拒不得,他就买一本新的直接送给人家,随便捣腾,爱还不还,眼不见心不烦。自己读的那本,金屋藏娇,不予示人。 我遇见过最伤心的一件事,是某人借书不还,最后弃之如敝履,居然让我在出售旧书的地摊上发现了踪影。当时的感觉,如同自己的孩子被人强行收养,转眼又被无情抛弃。心中难过,禁不住悲从中来!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二十五) 柳宗元的音乐才能 洋中鱼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大诗人,然而,细读他的作品,尤其是写于永州时期的山水游记和田园诗歌,我就发现他的音乐才能同样不能被人所忽视。 人们常说,文学作品就是一个人的心声,而柳宗元在表达自己的心声时,借助深厚的语言功底,使这种表达过程产生了音乐般的美感。 柳宗元的《笼鹰词》有“云披雾裂虹蜺断,霹雳掣电捎平冈”的句子,我读到这里,仿佛在欣赏摇滚音乐,闪电就是舞台上的镭射灯,雷鸣就是摇滚乐。《中夜起望西院值月上》中的“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让人感觉到了月光的寒冷和泉鸣的轻吟,简直就是一支月光曲。至于《渔翁》中的“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就是一支湘南人民的船工号子;《南涧中题》的“羁禽响幽谷”,就是一支家禽奏鸣曲;《钴鉧潭记》中的“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者,有声潈然”,能让人听到泉水丁冬的声音;《石渠记》中的“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简直就是天籁。这样的有声文字,在柳宗元的其他诗文中也随处可见。 此外,他在《霹雳琴赏引》写道:“琴莫良于桐,桐之良,莫良于生石上,石上之枯,又加良焉。震之於火为异。”就是告诉人们,从古制造琴、瑟、筝、筑等乐器都用桐木为住,而且以生长在石头上的桐木为佳,因为它发育生长緩慢,历千百年或幸而成材,故其纹理细密,质地坚韧。而石上的枯桐木,因为其中的树脂、有机物慢慢干结碣、分解、挥发,这些物质阻碍了声音在纹理间的传播,更适合制作上等琴。柳宗元知道东汉蔡邕取烧餘的良木作成一张有名的焦尾琴,所以又认为这枯桐被雷火“震”了那么一下,其木理结构就會变得更加调和顺畅,其成分也更加春节,而且经神火煅炼,自然超凡入圣了。 柳宗元不仅有较好的音乐才能,而且曾经遇到过知音,还为对方写了《箏郭师墓志》。 郭师叫无名,沒有字。其父曾为云中大將,他却抛弃荣华富贵,独爱弹筝。他身怀绝技,非同凡响。弹起來大珠小珠,嘈切错杂,使人耳目应接不暇。看他运手腕、下指爪,都刚柔有度,徐疾自如,丝弦之飘逸于琴腔之回应、相互配合又各尽其妙,这一切好像非人力所为。 郭师原是吳王李宙的座上客,后来李宙贬來贺州,他也跟着來了。道州刺史薛伯高是个好风雅之辈,知道了便发信硬要此人。得到之后,同起同坐,还叫人监督他的一举一动。过了三年,郭师终于找到机会,化装逃跑。没想到又被岭南副使张诫抓住,留他弹琴。一直到张诫死了,郭师才得脱身,一路逶迤前来见柳宗元。这时的郭师,“已得骨髓病,日犹鼓声四五行”,几天后,就一命呜呼。   【华峰凌云】 我心中的元宵节 许华凌 我心中的元宵节流光溢彩。元宵之夜,人间张灯结彩,天上皓月高悬。红灯笼喜庆吉祥,霓虹灯光影绚烂,燃鞭炮火星四射,放烟花夜空璀璨。人们赏灯、猜谜、吃元宵、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敲锣打鼓…疑似天上宫阙,实为人间仙境,火树银花不夜天。 我心中的元宵节团圆美满。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元宵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和睦幸福、团团圆圆。在这个美好的夜晚,我衷心地祝愿千家万户在月亮圆、灯笼圆、元宵圆的同时,欢聚一堂,亲情、爱情、友情,情情真挚;文功、武功、学功,功功圆满。 我心中的元宵节故事很美。据说汉文帝登基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都微服出宫,以示与民同乐,整个都城,灯火辉煌,欢声鼎沸;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为了救一个名叫元宵的轻生宫女,设计让汉武帝传谕臣民一起在正月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温馨祥和,歌舞升平。宫女元宵也在这个晚上和前来观灯的家人得以团聚。文人墨客为之赋诗,洛阳纸贵。官民同乐,亲人团聚,皎月如银,美梦成真。今夜很美,令人陶醉;故事很美,深为玩味。 我心中的元宵节充满诗意。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脍炙人口,精美雅致;辛弃疾 的同题词《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坛独步,文苑经典。诗意的生活,催生出诗意的节日。 我心中的元宵节充满期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共赏一轮圆月,竟然是沧海相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身在孤岛,依恋故土,思乡情切,一片归心。元宵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我心中的元宵节和顺致祥。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胜利,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小康社会基本建成,乡村振兴战略开始实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新征程,双恰逢建党100周年,普天同庆。祖国强盛,中华振兴,神州圆梦! 我心中的元宵节……今夜,我为之陶醉!   【细语微光】 婚姻的方向 紫月天 婚姻是一条诺亚方舟,因爱牵手的我们,只有同舟共济,朝一个方向使劲划桨,才能驶向幸福的彼岸。 我的老公理工科毕业,在大学从事IT教育,平日里在家就一个标准姿势——端坐在电脑前,代码、程序、各种bug……牢牢的嵌在深邃的眼眸里。爱钻研的他常常是左手电脑键盘,右手鼠标,旁边还堆着厚厚的一摞电脑书籍。我呢,自从大学英语系毕业后,也顺利进入大学任教。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的骨子里时不时冒着浪漫的遐想。和老公谈恋爱的时候,他还会陪我看电影、逛街、赏月亮;牵着我的手,陪我傻傻地数天上的星星;拿着一支月季当玫瑰,送给我当生日礼物…… 在双方家长和亲友的共同祝福声中,我们怀揣着爱情走进婚姻的殿堂。房子不大,足够盛满我们对家的期许。可是老公结婚不久,便显现理工男“真身”!电脑是一生挚爱,而我穿再漂亮的裙子,在他眼里,视若无物!工作是生命的寄托,而我对他说再多的暖心话,在他耳边,是负担是啰嗦!渐渐的,两个人在家,冷冷清清,连话语都是多余的。晚饭后,他就猫在电脑边,任由我一个人收拾清洗碗筷。 我家这条船停在水的中央了!我抱着膝守在阳台边,月光下,我喃喃问天边那轮新月:“我家这条船该驶向何方?” 我得认真的和老公谈谈。关掉老公的电脑,我坐在书桌边,盯着他的眼睛,将自己对他的爱、对家的希冀、对未来的困惑一一和盘托出。老公是惊讶不已,他完全感觉不到自己冷落了我,声明自己只是沉浸在工作和学习中,毕竟每天都会遇到有待解决的电脑问题。而且自己有继续深造的想法——读研,正准备和我商量。一场家庭的深度交谈来得正是时候。我其实也有继续读研的准备,我们还年轻,不必那么着急要小孩子。我们达成共识! … Continue reading 七天博大文化视野(2月26日)